[ gōu,gòu ]

读音:gōu,gòu

拼音:gou,gou

简繁:勾

五笔:QCI

五行:木

部外:暂无

五笔:QCI

笔画:4画

吉凶:吉

仓颉:PI

结构:半包围

郑码:RYZS

四角:27720

区位:2520

统一码:52FE

异体字:句,够

英汉互译:hook,join,connect,entice

笔顺:撇、横折钩、撇折、点

笔顺演示

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4092018年2014年
2013年3722007年2006年375
1995年4511987年3911982年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374

起源

勾姓主要源自:风姓、姬姓。

勾姓起源一

出自以官名为氏。据《山海经》载,有困民之国,勾姓。为此姓之始。勾又写作“句”。其姓最早见于《山海经》:“困民之国,勾姓”。此外,相传帝少昊的一个儿子名重,死后被封为木正,为五行神之一,掌管天地万物的生老病死,号称勾芒。他的后世子孙以“勾”为姓。勾姓在南宋时为避宋高宗赵构的名讳,改为“句”(音不变,读勾 Gōu)、“钩”等姓。

勾姓起源二

出自为避帝讳所改。南宋时,为避高宗赵构之讳,勾氏改为句(Gōu)氏;有的加草字头,改为苟(Gǒu)姓。

勾姓起源三

出自古代少数民族姓氏句龙氏所改。东汉时,南匈奴有句龙氏,入中原后逐渐汉化,遂以句(音读 Gōu,古写作“勾”)为氏,称句姓。得姓始祖:子重(勾芒)。“勾”,今写作“句”,勾、句古代通用。勾氏的是个古老家族,后来他们把自己的姓氏改为字形相似的“句”,不过,多年来这个家族虽然世代相袭着“句”姓。却一直将它读为原来的“勾”音。改姓字的原因,今天已经难以考证了。勾姓的来源,根据《路史》上说,是少昊氏的叔父子重,他出任勾芒职,勾芒官,就是负责管理森林的官职,是世袭的官职,他的后代以这个官职为荣,就以勾芒为姓,世代相延,后来又加以简化,改成勾姓。句氏望族居平阳郡(今山西省临汾县西南)。故句(勾)氏后人奉子重为句姓的得姓始祖。

勾姓起源四

源于风姓,出自春秋早期须朐国,属于以国名为氏。须句国,亦称须朐国,故址在今山东省东平县西北一带。是周武王灭殷商之后,寻找远古帝王伏羲氏之后所分封的小国,子爵,国君称须句子。

勾姓起源五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晚期卫国贵族句井疆,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句井疆,亦称钩井疆,生卒年待考,复姓句井(钩井),名疆,字子疆;他是卫国贵族,是著名春秋晚期孔子的弟子。史书中对句井疆没有什么记载,仅记载为“《集解》郑玄曰卫人。《正义》句作‘钩’”。

勾姓起源六

源于官位,出自古代军制句兵,属于以军职称谓为氏。句兵,是西周、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的一种军职,专指执句戈征战的兵士。句戈,类似镰刀,安装在长竹竿上,专从伏击之军事,对付骑兵、战车等有特效。

这在典籍《周礼·冬官·考工记·庐人》中有记载:“句兵欲无惮。句兵,戈戟属。”就是说只要装备有句戈的战士,就可以去英勇杀敌而无所忌惮。

勾姓起源七

源于匈奴族,出自汉朝时期南匈奴句龙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两汉时期,匈奴民族中亦有句龙氏部落,为北方匈奴民族中的一个氏族群体。汉元帝刘奭初元元年(公元前48年),匈奴因内乱分裂为北、南两部匈奴,句龙氏部落随南匈奴呼韩邪单于(稽候珊)归附汉朝。

进入中原后,句龙氏族人逐渐汉化,在东汉时期有按汉俗以氏族名称首音的谐音汉字“句”为姓氏者,称句氏(勾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句氏(勾氏)的正确读音作gōu(ㄍㄡ)。

句氏(勾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三百七十四位门阀。句(勾)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句(Gōu)姓,源起于勾姓,古今通用。相传帝少昊有个儿子叫重,死后被封为东方之神,掌管天地万物的生长发育及生老病死,号称勾芒官(又有一说,仅主管树木的官而已),他的子孙引以为荣,称为勾氏。据书载,有一些困民之国里就存在以勾为姓氏的。南宋时,勾氏为避宋高宗赵构的讳,有改为句氏的,但发音均不变;也有改为苟氏的;另有改为钩氏的。句氏望族居平阳郡(今山西省临汾县西南一带)。

今吉林省的长春市、梅河口市、四平市,辽宁省的盘锦市大洼县、黑山县、大连市、葫芦岛市、抚顺市、凌源市,河北省的石家庄市、景县、定兴县、衡水市、大城县、沧州市、保定市易县、唐山市、阜平县、廊坊市香河县、徐水县、秦皇岛市,天津市,山东省的东明市、庆云县、青岛市即墨市、济南市、淄博市临淄区、日照市,北京市的大兴区、石景山区、通州区,山西省的朔州市朔城区、大同市、忻州市、太原市,四川省的绵阳市盐亭县、德阳市绵竹市、泸州市古蔺县、三台县、射洪县,河南省的南阳市卧龙区、周口市、新乡市、濮阳市、平顶山市、社旗县、驻马店市,黑龙江省的齐齐哈尔市、哈尔滨市、肇东市,湖北省的麻城市、枣阳县、武汉市,内蒙古自治区的赤峰市敖汉旗、阿荣旗,重庆市的涪陵区、长寿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百色市、柳州市,甘肃省的宁县、庆阳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哈密市,贵州省的大方县、印江县、遵义市道真县,江西省的吉安市,江苏省的南京市六合县,兴化县等地,均有句(勾)氏族人分布。

平阳郡:历史上的平阳郡有二:①即今山西省临汾市。西汉初年(己亥,公元前202年)置平阳县,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三国时期曹魏国正始八年(丁卯,公元247年),将河东郡分出一部分与平阳县合并,设置为平阳郡,治所亦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其时辖地在今山西藿县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区,境内为司州平阳郡,辖十县。西晋时期仍为平阳郡,辖十二县。西晋永嘉三年(己巳,公元309年)初,匈奴人刘渊自蒲子城(隰县)迁都平阳,称帝建汉,境内属之。东晋时先后属并州、雍州和冀州;北魏时境内为东雍州,辖七郡二十县;北魏神鹿元年(戊辰,公元428年)始筑白马城(今山西临汾),因魏刑白马祭祀天地神灵筑城而名。孝昌二年改置唐州,治所在平阳故城(刘村);北魏建义元年(戊申,公元528年)改称晋州,移治自马城,与郡县同治,沿用至今。②即今山东省邹城市。邹城在春秋战国时期古称平阳,是“邹鲁圣地”,为中国儒学发源地。夏王朝时期属九州徐州之域,秦朝时期开始设置“驺县”,历汉、晋、南北朝,及唐朝初期改“驺”为“邹”,称“邹县”,沿袭至1992年10月,撤县设市,称邹城市。

渤海郡:西汉时期从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州东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辽宁省之间的渤海湾一带。唐朝时期的东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为主体亦建立过渤海郡,先称振国(震国),又称渤海国,其时辖地在今东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区。后来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郡地跨乌苏里江两岸,在今辽宁、河北、山东三省之间的渤海湾沿岸一带。后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为大辽国契丹族所灭,以后不复存在。

平阳堂:以望立堂。

渤海堂:以望立堂。

一、gōu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景县、阜平、黄骅、乐亭,山东之鱼台、平度,内蒙古之乌海,河南之卢氏,湖北之老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有分布。汉族、满族姓氏。《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郑樵注云:“勾芒氏之后。《史记》有勾彊。”又云:“(勾),旧去声;今作平声。今蜀川多此姓。”《中文大字典》注引《正字通》云:“勾,姓。宋勾涛,不附秦桧,高宗叹其忠。”杨慎曰:“勾井彊,孔子弟子。其后有勾景延,后唐时入蜀,为著姓。建炎中,避高宗(按:指宋高宗赵构,)嫌名,或加金,钩光祖是也;或加系,约纺是也;或加艸,苟湛是也;增为勾龙者,如渊是也;改为句者,句思是也;本与勾涛一姓。”《续通志·氏族略·总论·有故改氏》:“勾氏、钩氏、苟氏、句氏、句龙氏、勺氏、约氏,皆勾姓。勾字去声。宋绍兴中避高宗嫌名皆变音字改易。”可资参考。

二、gòu

《姓氏词典》收载并注此音。其据《希姓录》注云:“五代后唐人勾景延,至南宋建炎中为避圣讳,或加金改为钩姓(如钩光祖),或加系改为姓(如纺),或加草改为芶姓(如芶湛),或增龙改为勾龙(如勾龙如渊),或改为句(jù)姓(如句思)。宋有史馆修撰勾涛。”

三、

勾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勾姓起源:

1、同句。出自少昊氏,重为勾芒木正,世不失职,以官为氏。亦见《正字通》。

2、满、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

历史名人

勾姓古代名人

勾涛宋朝,字景山,成都新繁人。崇宁二年进士第,调嘉州法掾、川陕铸钱司属官。建炎初,通判黔州。田佑恭兵道境上,涛白守,燕劳之,佑恭感恩厉下,郡得以无犯。湖湘贼王辟破秭归,桑仲、郭守忠攻茶务箭窠砦,将犯夔门。夔兵素单弱,宣司檄佑恭捍御,涛帅黔兵佐之,贼溃去。宣抚张浚奏涛知巴州,不赴。翰林侍读学士范仲荐,召见,论五事,除兵部郎中。七年,迁右司郎官兼校正。日食,上言。八月,迁起居舍人,以足疾,命阁门赐墩待班。九月,兼权中书舍人。

勾井疆春秋末年,姓句井,名疆,字子疆,卫国人,孔子门人。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封“淇阳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又封“滏阳侯”。明·嘉靖九年(1530年),再封“先贤”。其后代去“句”字,改为井氏,在井氏族谱名人录中有记载。

勾博学战国,楚国人,数有战功,官至左将军,又被封为宕渠侯。

句台符隋朝,成都青城人。受业青城丈人观为道士,与白云溪隐士张愈为诗友。自号“岷山逸老”自云:“左扑范贤袂,右拍薛昌肩,举头傲白日,长啸揭青天。嚣嚣者,安知华夏之内有此逸乐乎!不知岷山之逸老于我,抑我之逸老于岷山乎?”明代文士杨升庵《青城五隐赞》,台符为其一。著有《岷山集》、《岷山异事》3卷,《卧云编》3卷,《青城山方物志》5卷。

勾处士宋朝,画家,宣和间鉴赏第一,凡四方所进,必令品定。令待诏画院。其为驸马王诜补齐徐熙所画《碧槛蜀葵图》四扇屏中遗失的两幅;戴琬工翎毛花竹,求者甚众,“徽宗闻之,封其臂,不令私画;徽宗画扇令宫中摹仿,并赏赐给近侍;1115年(政和五年)赐宰臣宴时,以所画《龙翔鸂×图》宣示群臣;将山水画家郭熙的画赏给《画继》作者邓椿的父亲邓雍,都表现了贵为天子的徽宗与臣下的融洽关系,不能把这些活动一概斥之为“笼络朝臣的手段。”

句克俭宋朝,郑县人,进士出身,官至殿中侍御史,曾官河中知府、宁州知府等,后出任河东路转运使,以忠诚清廉闻名于当时。

勾龙爽宋朝,又名句龙爽,四川人,宫廷画家,擅长人物。神宗时官翰林待诏,喜为上古衣冠佛疲乏人物,为一代奋笔。时称他画的人物“其状质野,有返朴之意。”

郡望

平阳郡:历史上的平阳郡有二:①即今山西省临汾市。西汉初年(己亥,公元前202年)置平阳县,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三国时期曹魏国正始八年(丁卯,公元247年),将河东郡分出一部分与平阳县合并,设置为平阳郡,治所亦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其时辖地在今山西藿县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区,境内为司州平阳郡,辖十县。西晋时期仍为平阳郡,辖十二县。西晋永嘉三年(己巳,公元309年)初,匈奴人刘渊自蒲子城(隰县)迁都平阳,称帝建汉,境内属之。东晋时先后属并州、雍州和冀州;北魏时境内为东雍州,辖七郡二十县;北魏神鹿元年(戊辰,公元428年)始筑白马城(今山西临汾),因魏刑白马祭祀天地神灵筑城而名。孝昌二年改置唐州,治所在平阳故城(刘村);北魏建义元年(戊申,公元528年)改称晋州,移治自马城,与郡县同治,沿用至今。②即今山东省邹城市。邹城在春秋战国时期古称平阳,是“邹鲁圣地”,为中国儒学发源地。夏王朝时期属九州徐州之域,秦朝时期开始设置“驺县”,历汉、晋、南北朝,及唐朝初期改“驺”为“邹”,称“邹县”,沿袭至1992年10月,撤县设市,称邹城市。

渤海郡:西汉时期从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州东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辽宁省之间的渤海湾一带。唐朝时期的东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为主体亦建立过渤海郡,先称振国(震国),又称渤海国,其时辖地在今东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区。后来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郡地跨乌苏里江两岸,在今辽宁、河北、山东三省之间的渤海湾沿岸一带。后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为大辽国契丹族所灭,以后不复存在。

平阳堂:以望立堂。

渤海堂:以望立堂。

一、gōu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景县、阜平、黄骅、乐亭,山东之鱼台、平度,内蒙古之乌海,河南之卢氏,湖北之老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有分布。汉族、满族姓氏。《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郑樵注云:“勾芒氏之后。《史记》有勾彊。”又云:“(勾),旧去声;今作平声。今蜀川多此姓。”《中文大字典》注引《正字通》云:“勾,姓。宋勾涛,不附秦桧,高宗叹其忠。”杨慎曰:“勾井彊,孔子弟子。其后有勾景延,后唐时入蜀,为著姓。建炎中,避高宗(按:指宋高宗赵构,)嫌名,或加金,钩光祖是也;或加系,约纺是也;或加艸,苟湛是也;增为勾龙者,如渊是也;改为句者,句思是也;本与勾涛一姓。”《续通志·氏族略·总论·有故改氏》:“勾氏、钩氏、苟氏、句氏、句龙氏、勺氏、约氏,皆勾姓。勾字去声。宋绍兴中避高宗嫌名皆变音字改易。”可资参考。

二、gòu

《姓氏词典》收载并注此音。其据《希姓录》注云:“五代后唐人勾景延,至南宋建炎中为避圣讳,或加金改为钩姓(如钩光祖),或加系改为姓(如纺),或加草改为芶姓(如芶湛),或增龙改为勾龙(如勾龙如渊),或改为句(jù)姓(如句思)。宋有史馆修撰勾涛。”

三、

勾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勾姓起源:

1、同句。出自少昊氏,重为勾芒木正,世不失职,以官为氏。亦见《正字通》。

2、满、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

姓氏源流

一、gōu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景县、阜平、黄骅、乐亭,山东之鱼台、平度,内蒙古之乌海,河南之卢氏,湖北之老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有分布。汉族、满族姓氏。《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郑樵注云:“勾芒氏之后。《史记》有勾彊。”又云:“(勾),旧去声;今作平声。今蜀川多此姓。”《中文大字典》注引《正字通》云:“勾,姓。宋勾涛,不附秦桧,高宗叹其忠。”杨慎曰:“勾井彊,孔子弟子。其后有勾景延,后唐时入蜀,为著姓。建炎中,避高宗(按:指宋高宗赵构,)嫌名,或加金,钩光祖是也;或加系,约纺是也;或加艸,苟湛是也;增为勾龙者,如渊是也;改为句者,句思是也;本与勾涛一姓。”《续通志·氏族略·总论·有故改氏》:“勾氏、钩氏、苟氏、句氏、句龙氏、勺氏、约氏,皆勾姓。勾字去声。宋绍兴中避高宗嫌名皆变音字改易。”可资参考。

二、gòu

《姓氏词典》收载并注此音。其据《希姓录》注云:“五代后唐人勾景延,至南宋建炎中为避圣讳,或加金改为钩姓(如钩光祖),或加系改为姓(如纺),或加草改为芶姓(如芶湛),或增龙改为勾龙(如勾龙如渊),或改为句(jù)姓(如句思)。宋有史馆修撰勾涛。”

三、

勾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勾姓起源:

1、同句。出自少昊氏,重为勾芒木正,世不失职,以官为氏。亦见《正字通》。

2、满、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

堂号

平阳郡:历史上的平阳郡有二:①即今山西省临汾市。西汉初年(己亥,公元前202年)置平阳县,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三国时期曹魏国正始八年(丁卯,公元247年),将河东郡分出一部分与平阳县合并,设置为平阳郡,治所亦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其时辖地在今山西藿县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区,境内为司州平阳郡,辖十县。西晋时期仍为平阳郡,辖十二县。西晋永嘉三年(己巳,公元309年)初,匈奴人刘渊自蒲子城(隰县)迁都平阳,称帝建汉,境内属之。东晋时先后属并州、雍州和冀州;北魏时境内为东雍州,辖七郡二十县;北魏神鹿元年(戊辰,公元428年)始筑白马城(今山西临汾),因魏刑白马祭祀天地神灵筑城而名。孝昌二年改置唐州,治所在平阳故城(刘村);北魏建义元年(戊申,公元528年)改称晋州,移治自马城,与郡县同治,沿用至今。②即今山东省邹城市。邹城在春秋战国时期古称平阳,是“邹鲁圣地”,为中国儒学发源地。夏王朝时期属九州徐州之域,秦朝时期开始设置“驺县”,历汉、晋、南北朝,及唐朝初期改“驺”为“邹”,称“邹县”,沿袭至1992年10月,撤县设市,称邹城市。

渤海郡:西汉时期从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州东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辽宁省之间的渤海湾一带。唐朝时期的东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为主体亦建立过渤海郡,先称振国(震国),又称渤海国,其时辖地在今东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区。后来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郡地跨乌苏里江两岸,在今辽宁、河北、山东三省之间的渤海湾沿岸一带。后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为大辽国契丹族所灭,以后不复存在。

平阳堂:以望立堂。

渤海堂:以望立堂。

一、gōu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景县、阜平、黄骅、乐亭,山东之鱼台、平度,内蒙古之乌海,河南之卢氏,湖北之老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有分布。汉族、满族姓氏。《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郑樵注云:“勾芒氏之后。《史记》有勾彊。”又云:“(勾),旧去声;今作平声。今蜀川多此姓。”《中文大字典》注引《正字通》云:“勾,姓。宋勾涛,不附秦桧,高宗叹其忠。”杨慎曰:“勾井彊,孔子弟子。其后有勾景延,后唐时入蜀,为著姓。建炎中,避高宗(按:指宋高宗赵构,)嫌名,或加金,钩光祖是也;或加系,约纺是也;或加艸,苟湛是也;增为勾龙者,如渊是也;改为句者,句思是也;本与勾涛一姓。”《续通志·氏族略·总论·有故改氏》:“勾氏、钩氏、苟氏、句氏、句龙氏、勺氏、约氏,皆勾姓。勾字去声。宋绍兴中避高宗嫌名皆变音字改易。”可资参考。

二、gòu

《姓氏词典》收载并注此音。其据《希姓录》注云:“五代后唐人勾景延,至南宋建炎中为避圣讳,或加金改为钩姓(如钩光祖),或加系改为姓(如纺),或加草改为芶姓(如芶湛),或增龙改为勾龙(如勾龙如渊),或改为句(jù)姓(如句思)。宋有史馆修撰勾涛。”

三、

勾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勾姓起源:

1、同句。出自少昊氏,重为勾芒木正,世不失职,以官为氏。亦见《正字通》。

2、满、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

展开全部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