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ì ]

读音:jì

拼音:ji

简繁:記

五笔:YNN

五行:木

部外:暂无

五笔:YNN

笔画:5画

吉凶:吉

仓颉:IVSU

结构:左右

郑码:SYY

四角:37717

区位:2839

统一码:8BB0

异体字:記

英汉互译:record,keep in mind,remember

笔顺:点、横折提、横折、横、竖弯钩

笔顺演示

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1785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1982年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

起源

记姓主要源自:姒姓、芈姓、妫姓。

记姓记姓起源一

源于姒姓,出自夏王朝大禹后裔末王夏桀,属于以避难改姓为氏。据史籍《天工开物》的记载,上古时期的夏王朝,自大禹至夏桀,并数有穷,凡十九王,合四百三十二年。其世系顺序为:第一代姒禹、第二代姒启、第三代姒太康、第四代姒仲康、第五代姒相、第六代有穷羿、第七代寒浞、第八代姒少康、第九代姒杼、第十代姒槐、第十一代姒芒、第十二代姒泄、第十三代姒不降、第十四代姒扃、第十五代姒廑、第十六代姒孔甲、第十七代姒皋、第十八代姒发、第十九代姒履癸(夏桀)。夏王朝至末帝姒履癸,小字记九,史称夏桀,公元前1651~前1600年在位。夏桀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虐、**的国君之一。其实履癸文武双全,赤手就可以把铁钩拉直,但他**无度,暴虐无道。他骄奢淫逸,生活腐化,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去建造倾宫、瑶台,又从各地搜罗美女充填后宫。桀在征伐有施氏部落时得了美女妺喜,回国后便昼夜与妹喜及宫女们饮酒作乐,弃国事而不顾,引起诸侯国合民众的极大不满。于是,四方诸侯纷纷反叛,使夏桀的处境十分孤立。不久,诸侯间势力最为强大的诸侯国之一的商汤乘机发兵伐桀,公元前1600年,两军在鸣条(今山西安邑,一说在今河南封丘)展开大战,不满夏桀德行的夏军当然大败,许多兵士临阵倒戈,夏桀仓皇出逃,终死于南巢(今安徽巢县),夏王朝由此灭亡,史称“鸣条之战”。这是中国历史上很有名的一次“有道伐无道”的战争,也是夏、商、周三朝的第一次更迭。夏王朝灭亡后,成汤建立了商王朝,迁夏桀的后裔至中原,以便牢控。那些后裔建立了不少小城以居住,其中有以夏桀之字“记九”为姓氏,称记九氏,后分衍为单姓记氏、九氏,世代相传至今,其记氏的正确姓氏读音作jié(ㄐㄧㄝˊ)。今河南省的嵩山脚下,还有记氏族人当年聚集居住的“记氏城”遗址。

到了汉朝时期,汉军中即有记氏将领,曾随大将军卫青在漠北击溃北匈奴,之后入驻敦煌,后镇守敦煌郡凉州。当时,在敦煌地区的汉族门阀之一便主要是因任官的契机而迁入,而后留居下来的,包括一些镇守征战于该地的武将,如记氏、翟氏、孔氏、曹氏、罗氏、王氏等。

记姓记姓起源二

源于芈姓,出自刘汉王族在古倭奴国后裔高丘氏分支高山外记氏,属于以历史事件为氏。位于今日本列岛正中部的岐阜县飞驒地区,险峻的丛山中穿延着道道狭长的山谷,座座村落散布其间。其中,最大的盆地之一即为高山盆地。当地的气候特征是,冬季及昼夜的温差较大。每当冬天大雪到来之际,天气非常寒冷,有时最低温度达-15℃。而在夏季,这里虽然日照充足之日居多,但由于湿度较低,使人感到非常凉爽。不过,夜间很凉,睡觉时需要盖上被子。飞驒地区群山环抱,东部的乘鞍岳、穗高岳及枪岳;西部的白山;南部的御岳山,其海拔高度都在三千米以上,风光明媚之所随处可见。飞驒地区有人类活动的记载始于绳文时代(公元前6000年以前),遗迹很多,由此可使人联想到当地的文化起源久远。距今大约一千三百五十年前的日本“大化革新”时期,纳税制度得以确立。但由于飞驒地处山区,可资缴纳的米、谷物及纺织品很少,因此,作为替代纳税的一种形式,飞驒地区每年派平民赴首都工作二百五十~三百天。这些人在首都主要从事建造宫殿、大门及寺院时的木工作业。飞驒每年派出的工匠大约一百名,他们以双手创造出诸多建筑杰作。不过据说,其中有人因不堪工作的辛劳而逃走。纵观日本历史,著名寺院的修建者中,飞驒工匠之名频有所见。工匠们返回家乡飞驒后,在三佛寺废寺等飞驒地区古代寺院的建造中,充分发挥了他们所掌握的技术特长。飞驒工匠的精湛技艺,作为传统工艺的精华,在当地一直延续至今。

东汉朝末期,中原战乱,有刘汉王族人士避战祸迁逃至倭奴国生息繁衍,后随倭奴国习俗,改倭奴姓氏为高丘氏,亦称高山氏,其庶支加称“外记”前缀,合称高山外记氏(アルパイン激)。到了日本的室町时代终结时期(公元1556年前),高山外记氏族人曾在岐阜县飞驒地区的天神山(今飞驒城山)修筑城堡,因此,高山外记的城堡临近之地皆被称为高山,这个名称沿用至今。到日本正亲町**天正十二年(公元1585年,丰臣秀吉掌权),金森长近平定了飞驒地区后,大力振兴发展了城堡文化与城堡城市(今城下町)。金森城主历六代,共一百零七年,日本史称“金森时代”,期间,高山外记氏族人迁居至冈山县地区。金森时代结束后,飞驒地区直辖于德川幕府。到了日本东山**元禄八年(公元1695年),高山城被毁。自金森时代至江户(今日本东京)德川时代终结,这一时期被称为江户时代(公元1603~1867年)。在江户时代结束后的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公元1868年起),高山外记氏有一部分族人回抵祖国大陆,往返于日本、江浙、闽粤地区经商,其中有回复汉姓为高氏、记氏者。高山外记氏族人中,后来有与著名近代文学大家、浙江绍兴人周樟寿(周树人,笔名鲁迅)的关系非常密切者,如内山完造,就是高山外记氏一族的后裔。周樟寿逝世后,内山完造发起了募集“鲁迅文学奖”的运动,后被特聘为《大鲁迅全集》的顾问。他撰著了《活中国的姿态》、《上海谩话》、《上海夜话》等一系列著作。民国三十一年(日本**裕仁昭和十七年,公元1942年),他回国迁居东横浜路松里,民国三十四~三十五年(公元1945~1946年)又搬回千爱里居住。

抗日战争结束后的民国三十四年(日昭和二十年,公元1945年),**当局以敌国侨民为由,强令内山完造归国。内山完造被驱回国后,其始开于民国六年(日本大正**大正六年,公元1917年)在上海四川北路魏盛里169号(今2048号)的“内山书店”,被作为“敌产”为民国政府没收,改作他用。内山书店停业后,其址先为中国文化服务社,而后为体育用品商店,再后为山阴路工商银行储蓄所。回到东京后,内山完造致力于日中友好运动,1950年,他发起并参加创建日中友好协会。1952年公开声明反对日本政府与台湾当局相互承认,成为日本军国主义分子们最最头疼的人物之一。1954年,他亲自参加接待新中国第一个访日代表团。1959年,内山完造以日中友好协会副会长身份来华访问,因突发脑溢血,病逝于北京。中国政府依其生前意愿,安葬于上海万国公墓(今宋庆龄陵园)。1980年,内山书店旧址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文物。后来,上海人民为了纪念内山完造和他从事日中友好事业的业绩,于1981年9月在内山书店原址立石纪念:“此店为日本友好人士内山完造所设。鲁迅先生常来店买书、会客,并一度在此避难,特勒石留念”。

该支记氏的正确姓氏读音作jì(ㄐㄧˋ)。

记姓记姓起源三

源于官位,出自两周时期官吏太史,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太史,是自商王朝时期就有的王室官职,专职记载君主的言行举止、国家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及百官的家世以及执政情况等,是古代非常重要的官位,由学识渊博、刚正不阿的勋望之人担当。实际上,历代太史不只一名,而是至少三名,除了总纂之外,还有左史、右史各一名,成天端着竹简、绢册、或羊皮在朝堂上记录百官与君王之事,其中,左史侧重记录言论,右史侧重记录事件,太史总纂。这在典籍《周礼·王制》中右记载:“太史典礼执简记。注:国有礼事,则豫执简策,记载所当行之礼仪。”在史籍《唐书》中还有更详细的说明:“左有记言之史,右有记事之官。”因此,太史中的左史又称“记言官”,简称“记言”;右史又称“记事官”,简称“记事”。

在太史们的后裔子孙中,大多承袭太史之职,以使史册能延续不断地记载下去,后有以官职称谓之俗称为姓氏者,称记言氏、记事氏,再后大多省文简改为单姓记氏、史氏等,皆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该支记氏的正确姓氏读音作jì(ㄐㄧˋ)。

记姓记姓起源四

源于妫姓,出自明朝末期国姓爷郑成功部下陈氏族人,属于因故改姓为氏。台南县柳营乡万田营造公司的董事长叫记堂溢,老是被别人误会姓纪。记堂溢说,祖先原姓“陈”,因与人打赌输了改姓为“记”,“全台只此一家,别无分号。”记堂溢笑着说:“小时候读书到现在,我们都很怕犯错,若被报纸注销来,因全台只有我们家族姓记,大家一定知道是谁,绝不敢犯错。”记堂溢表示,根据族谱记载,祖先原姓陈,为明末国姓爷郑成功的部属,后随郑抵台,居住在东山乡南势村。后来,子孙后代中有参加村内的“扛鼎”比赛,套鼎的草绳屡次被鼎的边缘锯断。其陈氏祖先不信邪,便与人打赌说,如果再被锯断就与“锯”同姓!不料,那草绳真的又断了,其陈氏祖先无奈,认赌服输,就改陈氏为闽南语“锯”的同音字“记”,此后就有了“陈骨记皮”的说法。记堂溢的母亲戴万珠曾笑着说:“老祖先太‘朝直’了,哪有人打赌输了就改姓的?”“朝直”是闽南语,意思就是“老实”。因该支记氏原本姓陈,而台湾陈氏实在太多,因此老是害怕近亲通婚,直到该支记氏的第五代之前,祖先严令记氏与陈氏绝不能通婚,但现在已没有这项禁忌了。记堂溢说,“每次填写数据,填姓记时都会有人问说是不是填错了?我都回答,自己的姓怎么可能写错。”有一次,记堂溢带女儿到医院看病,填写病历后,那护士也老是问是不是填错了?经常要费一番唇舌解释:“姓记,日记的记”,还附加一句“你记住了吗?”记堂溢的堂哥记进山强调说:“我们记氏的由来,据祖父记水发说,一代传一代都说着同样“锯断”的故事,在台湾目前还不曾遇到同姓的人呢。”

该支记氏的正确姓氏读音作jì(ㄐㄧˋ)。

记氏是一个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但在台湾省则名列第六百三十九位,以敦煌、河南为郡望。

今甘肃省的敦煌市,台湾省的桃园县、苗栗县、台南市、花莲县、台东县,日本国等地,均有记氏族人分布。

敦煌郡: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刘彻将敦煌郡从酒泉郡分出来置郡,治所在今甘肃省敦煌,其时下辖敦煌县、龙勒县、效谷县、广至县、渊泉县、冥安县等六个县,是为敦煌设治之始。敦煌郡据有阳关、玉门关,与酒泉郡、武威郡、张掖郡并称河西四郡。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了连结东西方的“丝绸之路”,敦煌成为商旅必经的丝路重镇和通往西方的三条线路的交汇点,并以此奠定了敦煌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

敦煌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一、(記)jì

现行较罕见姓氏。分布颇广:今天津之武清、山东之鱼台、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陕西之韩城、湖北之老河口、广西之荔浦、云南之陇川等地均有。汉族、傈僳族姓氏。《新编千家姓》亦收载。《姓氏词典》据《姓谱》注云:“‘以官为氏’。汉代有记室”之官,记姓,或乃其后。

二、(記)

综合:

源出不详,见《新编千家姓》。江苏武进、河北乐亭、安徽淮南、甘肃永昌、上海、台湾台南、台东、花莲、桃园、苗栗、贵州赤水、北京顺义等地均有此姓。

历史名人

郡望

敦煌郡: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刘彻将敦煌郡从酒泉郡分出来置郡,治所在今甘肃省敦煌,其时下辖敦煌县、龙勒县、效谷县、广至县、渊泉县、冥安县等六个县,是为敦煌设治之始。敦煌郡据有阳关、玉门关,与酒泉郡、武威郡、张掖郡并称河西四郡。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了连结东西方的“丝绸之路”,敦煌成为商旅必经的丝路重镇和通往西方的三条线路的交汇点,并以此奠定了敦煌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

敦煌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一、(記)jì

现行较罕见姓氏。分布颇广:今天津之武清、山东之鱼台、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陕西之韩城、湖北之老河口、广西之荔浦、云南之陇川等地均有。汉族、傈僳族姓氏。《新编千家姓》亦收载。《姓氏词典》据《姓谱》注云:“‘以官为氏’。汉代有记室”之官,记姓,或乃其后。

二、(記)

综合:

源出不详,见《新编千家姓》。江苏武进、河北乐亭、安徽淮南、甘肃永昌、上海、台湾台南、台东、花莲、桃园、苗栗、贵州赤水、北京顺义等地均有此姓。

姓氏源流

一、(記)

现行较罕见姓氏。分布颇广:今天津之武清、山东之鱼台、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陕西之韩城、湖北之老河口、广西之荔浦、云南之陇川等地均有。汉族、傈僳族姓氏。《新编千家姓》亦收载。《姓氏词典》据《姓谱》注云:“‘以官为氏’。汉代有记室”之官,记姓,或乃其后。

二、(記)

综合:

源出不详,见《新编千家姓》。江苏武进、河北乐亭、安徽淮南、甘肃永昌、上海、台湾台南、台东、花莲、桃园、苗栗、贵州赤水、北京顺义等地均有此姓。

堂号

敦煌郡: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刘彻将敦煌郡从酒泉郡分出来置郡,治所在今甘肃省敦煌,其时下辖敦煌县、龙勒县、效谷县、广至县、渊泉县、冥安县等六个县,是为敦煌设治之始。敦煌郡据有阳关、玉门关,与酒泉郡、武威郡、张掖郡并称河西四郡。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了连结东西方的“丝绸之路”,敦煌成为商旅必经的丝路重镇和通往西方的三条线路的交汇点,并以此奠定了敦煌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

敦煌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一、(記)jì

现行较罕见姓氏。分布颇广:今天津之武清、山东之鱼台、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陕西之韩城、湖北之老河口、广西之荔浦、云南之陇川等地均有。汉族、傈僳族姓氏。《新编千家姓》亦收载。《姓氏词典》据《姓谱》注云:“‘以官为氏’。汉代有记室”之官,记姓,或乃其后。

二、(記)

综合:

源出不详,见《新编千家姓》。江苏武进、河北乐亭、安徽淮南、甘肃永昌、上海、台湾台南、台东、花莲、桃园、苗栗、贵州赤水、北京顺义等地均有此姓。

展开全部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