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óng ]

读音:lóng

拼音:long

简繁:隆

五笔:BTGG

五行:暂无

部外:暂无

五笔:BTGG

笔画:11画

吉凶:吉

仓颉:NLHEM

结构:左右

郑码:YRAM

四角:77215

区位:3401

统一码:9686

异体字:窿,霳,靇,嶐

英汉互译:prosperous,plentiful,abundant

笔顺:横折折折钩/横撇弯钩、竖、撇、横撇/横钩、捺、横、撇、横、横、竖、横

笔顺演示

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3912018年2014年
2013年3572007年2006年460
1995年1987年1982年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368

起源

隆姓主要源自:芈姓、姬姓。

隆姓起源一

源于春秋时期鲁国隆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根据史籍《姓氏考略》上的记载,隆邑,原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属地,故址在今山东省德州市临邑县一带,一说在山东省泰安市乡城,有待进一步考证。后来居住在隆邑的主民中,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隆氏,世代相传至今

隆姓起源二

源于毋将氏。出自古代君理名言,属于以名言警句为氏。据史籍《公羊传》中记载:“君亲无将,将而必诛”。就是后来的“人臣无将,将而必诛焉”,也就是“人臣无将,将即反,罪死无赦”。在古代,“将”字,就是“逆乱”之义,含有凶妄之意。“人臣无将,将而必诛焉”,就是说为人臣子者,不得叛乱谋反,若要逆乱,就是无赦死罪,必得诛杀。例如,在历代朝廷对庭下以及外驻军队首领的诏令之中都有这样一条极令:“大将在外,必命文臣监。若专制一方,军马钱粮不受核,一当斩!人臣之罪,莫大欺君;如奏报尽欺罔,杀降人难民冒功,二当斩!人臣无将,将则必诛!”“毋将”,就是“无将”,即告戒不要背叛朝廷。毋将氏,就是取“人臣无将,将则必诛”这句警世名言而为姓氏,多为军旅首脑之后裔。毋将隆,字君房,东海兰陵人,西汉末期著名的执金吾。汉成帝刘骜执政末期,毋将隆奏封事言:“古老选诸侯入为公卿,以褒功德,宜征定陶王使在国邸,以填万方。”其后汉成帝竟然立定陶王为太子,毋将隆迁翼州牧、颍川太守。到了汉哀帝刘欣即位后,毋将隆以高第入为京兆尹,终迁执金吾。毋将隆为人中矩,执守原则,直言不惧,汉哀帝以毋将隆前有安国之言,左迁为沛郡都尉,迁南郡太守。王莽年轻时十分仰慕毋将隆的名气,每每意欲与其交往,而毋将隆深知王莽为人,不怎么愿意依附,始终与之保持距离,王莽为此非常忌恨。汉哀帝驾崩后无子继承帝位,王莽遂迎立中山王刘衍即位,是为汉平帝。汉平帝年幼,太后称制,大司马王莽独揽朝政,认为报复毋将隆的时机已到,便暗中指使大司徒(丞相孔光)弹劾毋将隆。孔光与毋将隆在汉成帝时期曾为立太子事政见不同,二人之间有怨隙。此时孔光为讨好王莽,便向汉平帝污蔑毋将隆以前为冀州牧时,对中山冯太后不恭,制造狱冤,陷害无辜,不适宜在朝中为官。汉平帝认为冯太后是自己的祖母,当年毋将隆的作为便是侵犯了自己的皇权,故而不能再在朝做官的。于是汉平帝准奏,罢免了毋将隆的所有职务,将他全族一起流徙于岭南荒蛮之地(今广西合浦)。在此之后,毋将隆的后裔子孙有改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隆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广西隆氏。事过一千七百八十八年后,清朝的广西峄县县令张玉树于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农历7月,在峄县周营村为毋将隆立了一通意味深长的简字石碑,上书:“隆,字君房,东海兰陵人,汉执金吾,毋将隆故里。”

隆姓起源三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大夫丰隆,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丰隆,亦称雷师,原称祭司中的雷师,实际上就是春秋时期楚国设置的军制官位,专职负责槌擂战鼓。在典籍《屈原·离骚》中对丰隆有描述:“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在丰隆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丰隆氏、雷师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隆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隆姓起源四

源于姬姓。出自战国时期赵国大夫楚隆,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楚隆,全名叫赵楚隆,是春秋末期晋国执政上卿赵襄子的家臣,由于赵襄子是晋国的六卿之一,因此臣楚隆也成为晋国大夫,他以谋略著称。周元王姬仁二年(晋出公姬凿元年,越王勾践二十三年,吴王夫差二十二年,公元前474年)农历11月,越国围攻吴国。晋国按与吴国的和约应当出兵援救吴国,但晋国大夫赵襄子对近些年来吴国四处张牙舞爪很反感,根本就不想再费气力去支援如今已经没有指望了的吴国。楚隆问赵襄子:“咱们晋国历来与吴国亲昵之极,但你却犹豫不前,这是因为什么呢?”赵襄子回答道:“黄池之役的时候,先王晋定公姬午与吴王阖闾曾有约定,商定两国要共同进退。今越国围攻吴国,咱们新继位的晋出公不敢废旧约,因此要出兵敌之,其实此战非晋国力所能及的,再加上中国目前正在闹粮荒,我因此而犹豫不决。”楚隆想了想说:“干脆就将这个情况让吴王夫差知道,怎样?”赵襄子奇怪地反问道:“这样行吗?”楚隆笑了笑,十分有把握地说:“请您尝试一下就知道了。”于是赵襄子乃前往战场。他先到越军营地,对越王勾践说:“吴国冒犯你们越国多次矣,闻您越王亲自率军讨伐,其他诸夏之人莫不欣喜,唯恐君志之不从。请让我进入吴军之阵看一看。”越王当然同意了。赵襄子进入了吴军营地后对吴王夫差说:“我们的国君都已老死,我的陪臣楚隆成天忙于准备辅佐新君。虽然黄池之役时您与我父亲赵简子(赵鞅)在齐国有盟约要‘好恶同之。’但我们国君也有难,我不敢惮劳。您与越国之战非晋国之所能及也,具体情况让楚隆与您详说吧。”吴王夫差连忙回答:“寡人不佞,不能事越,以为大夫忧,拜命之辱。”然后赠给赵襄子一箪(圆竹盒)真珠,后来又派使者问赵襄子:“句践生时忌惮我,因此我死不得啊。不过,我如果要自杀了,晋国的太史令蔡墨将会怎么记录?”赵襄子对答:“太史什么也不会记的。”如此一来,令吴王夫差感觉到自己与晋国没任何关系了。楚隆就是以吴国盟友的颓废态度从反面严重地影响了吴国的斗志,使吴国意识到晋国已经没有什么意图再来帮助自己了,因而使晋国轻易摆脱了吴国这个包袱,由此彻底打击了吴国上下,为一年后越国彻底灭亡吴国扫清了障碍。楚隆后来还辅佐赵襄子成功地灭了智氏家族势力,促进了赵、魏、韩三家结盟,为后来的“三家分晋”奠定了基础。周天子畏惧三家的实力,不得已下诏册封三国国君为诸侯,从此开始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争霸的战国局面。在楚隆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楚隆氏,后省文分衍为单姓隆氏、楚氏,世代相传至今。

隆姓起源五

源于自古代终隆山。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在古代,“隆”字又专指南方,并用于地名,后专指终南山,因此称其为终隆山。这在典籍《淮南子·俶真训》中有记载:“终南作终隆。”在终南山的住民之中,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隆山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隆氏,世代相传至今。

隆姓起源六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蒙古族满都拉图氏,源出爵位官称,汉义“兴隆”,实际上就是主管商业贸易的官称,后有以汉义汉化为汉姓者,称隆氏,世代相传至今。

隆姓起源七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吉林通志》、《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中华姓府》中记载:⑴.满族卢如火氏,满语为Luruhuo Hala,亦称隆克力氏,本赫哲姓氏,世居黑龙江下游,后多冠汉姓为卢氏、隆氏。⑵.满族完颜氏,满语为Wanggiya Hala,据史籍记载,以部为氏。满族最古老的姓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金太祖建国,为金国国姓,分宗室和非宗室两支。明朝谓“王甲部”,世居完颜、讷图氏、喀拉沁氏、英额、佛阿拉、新京等地。所冠汉姓为汪氏、王氏、鄢氏、张氏、完氏、颜氏、赵氏、顾氏、瀛氏、魁氏、雍氏、艾氏、隆氏等。该支隆氏始祖为完颜·隆万杭爱,他是明朝时期的女真族人,也是故金国宗室苗裔,传说他生而勇敢,曾誓杀百虎,结果最后被老虎咬伤而亡,故其子孙皆供奉骑虎人“老影”,在完颜·隆万杭爱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隆氏。⑶.满族凯隆氏,是满族脱谱姓氏之一,世居齐齐哈尔城(今黑龙江齐齐哈尔),后多冠汉姓为隆氏、阚氏等。

隆姓起源八

源于姬姓。河北山东交界处的隆氏,原姓龙。元末明初,燕山大都督总营公,因战乱确守臣节,其后裔兄弟三人因祸起不测,由龙改隆,自天津市武清杨村迁移到沾化、利津、诸亮三地,其中诸亮绝嗣。利津、沾化隆氏延绵不绝,至今已二十二世。利津县一世祖--隆伯亮,字子明,以子贵获封奉政大夫。二世祖--隆英,字俊杰,明永乐春秋中戊子科举人,真定府南宫知县,山西监察道御史,广西按察司签事。

隆姓起源九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在壮族、苗族、土家族、佤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隆氏族人分布。历史上以前两种说法占绝大多数。

隆姓起源十

源于赫哲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吉林通志》记载:赫哲族卢如火氏,亦称隆克力氏,世居黑龙江下游一带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Luruhuo Hala。清朝中叶以后,赫哲族、满族卢如火氏多冠汉姓为隆氏、卢氏等。

隆姓起源十一

源于苗族十二宗之仡扁(贬)

在中国湖南湘西的苗族也有引以为姓氏者与源于南阳隆邑等地的隆姓非根非叶并无渊源为土著苗民,此隆姓为满清政权施行改土归流所赐,隆姓为苗族十二支五宗七族中的戊系、仡扁(Ghob Biant)湘西境内苗族的五宗七族,演变情况简述如下:

甲、仡削(Ghob Xot)、禾弄(Ghob Hlongb)。此系属于吴姓,居住在今吉首市所属坪垄、犁口嘴、三岔坪、地岭坡及凤凰县阿拉营、鸭堡寨、暴木营、沙坪一带为多。

乙、仡篾(Ghob Miel)。此系属于龙姓,居住在今吉首市岩板桥、排补兄、古丈县九龙洞、凤凰县总兵营、花垣县排达一带为多。

丙、仡瓜(Ghob Ghueas)。此系属于石姓及廖姓。因廖、石两姓古时相传原是同支系的,故汉姓异而苗姓血系同,所以现今廖姓同石姓均无开亲之例。石姓以花垣县芷耳寨、排腊以及保靖县之翁科、大岩,吉首市之排帮为多。廖姓以凤凰之廖家冲一带为多。

丁、仡卡(Ghob Khad)。此系属于时姓,又谓小石。但时姓不知何故,又有改为石姓者,所以今写成石姓。故有石姓与石姓开亲之说,其实他们双方的信教及所安地楼之方位均属不同,在苗族中一向可以辨别,毫无疑义。外县之人有不知石姓是两姓者,往往误传同姓结婚,以为笑谈,皆非议也。此姓以吉首市之大伯冲、瞿家庄、大兴寨、小兴寨、乱岩滩、矮寨沿河一带为最多。禾卡还生麻姓。凤凰县之边区、林栗、课家、花垣县之卫城较多,其他各地俱有。麻姓亦有叫禾流。

戊、仡扁(Ghob Biant)。此系属于隆姓,俗称小隆。近代不知何故,有写成龙姓者。花垣、保靖、吉首、凤凰、古丈之边境均有之。在湘西有句话为攻隆团陷花园其中的隆团就是现在龙潭,花园为花垣县。

以上为湘西苗族五大姓之系别。

己、仡枷(Ghob Kheat)。此系属于杨姓。吉首市之中阿岭、寨阳、矮板、阳孟寨、洞上、排补兄一带极多。

庚、仡莱(Ghob Lel)。此系属于田姓。花垣县之麻栗场、卫城较多,其他县亦有。⑥

加上此两系,谓之七大系。详见:湘西境内苗族的五宗七族,演变情况简述如下:

甲、仡削(Ghob Xot)、禾弄(Ghob Hlongb)。此系属于吴姓,居住在今吉首市所属坪垄、犁口嘴、三岔坪、地岭坡及凤凰县阿拉营、鸭堡寨、暴木营、沙坪一带为多。

乙、仡篾(Ghob Miel)。此系属于龙姓,居住在今吉首市岩板桥、排补兄、古丈县九龙洞、凤凰县总兵营、花垣县排达一带为多。

丙、仡瓜(Ghob Ghueas)。此系属于石姓及廖姓。因廖、石两姓古时相传原是同支系的,故汉姓异而苗姓血系同,所以现今廖姓同石姓均无开亲之例。石姓以花垣县芷耳寨、排腊以及保靖县之翁科、大岩,吉首市之排帮为多。廖姓以凤凰之廖家冲一带为多。

丁、仡卡(Ghob Khad)。此系属于时姓,又谓小石。但时姓不知何故,又有改为石姓者,所以今写成石姓。故有石姓与石姓开亲之说,其实他们双方的信教及所安地楼之方位均属不同,在苗族中一向可以辨别,毫无疑义。外县之人有不知石姓是两姓者,往往误传同姓结婚,以为笑谈,皆非议也。此姓以吉首市之大伯冲、瞿家庄、大兴寨、小兴寨、乱岩滩、矮寨沿河一带为最多。禾卡还生麻姓。凤凰县之边区、林栗、课家、花垣县之卫城较多,其他各地俱有。麻姓亦有叫禾流。

戊、仡扁(Ghob Biant)。此系属于隆姓,俗称小隆。近代不知何故,有写成龙姓者。花垣、保靖、吉首、凤凰、古丈之边境均有之。

以上为湘西苗族五大姓之系别。

己、仡枷(Ghob Kheat)。此系属于杨姓。吉首市之中阿岭、寨阳、矮板、阳孟寨、洞上、排补兄一带极多。

庚、仡莱(Ghob Lel)。此系属于田姓。花垣县之麻栗场、卫城较多,其他县亦有。⑥

加上此两系,谓之七大系。

据东部苗族流传的《古老话》说,苗族有十二个宗支,即十二大苗姓。经过历史的发展,如今主要为六大宗支,并认为“仡侨”、“仡芈”、“仡欢”、“仡卡”、“仡徕”、“仡刊”为东部苗族祖先盘瓠六子的后代:

仡芈“仡芈”,谦称“代芈”或“代没”。此支系绝大多数为龙姓。据今人龙昌美实地调查,此支系脉络繁多,总计可分为22个分支。

“仡僚”,谦称“代僚”或“代雄僚”,简称“僚”。苗族民间传闻该系祖先为龙生虎养,故又称其姓氏为“大戎”,汉语即“龙”的意思。

“仡芈”,谦称“代芈”或“代没”。系苗族龙姓的强宗大族,分布甚广,故龙姓苗族以其支系名为整个龙姓宗支的代称。仡芈中又分仡贬即湘西隆姓一族。

“仡陇”,谦称“代陇”。“陇”为苗语“鸟”意。传说他是《山海经》所云卵民的后裔。又传其在迁徙途中得神鸟指引玉泉,解除饥渴之苦,故不忘鸟恩,定支系名为“代陇”。

“仡赔”,谦称“代赔”,亦作“代本”。相传为苗族祖先濮僮后裔。另有仡赔和仡索(雷公)斗法的故事在东部苗区广为流传。仡赔死后葬于武陵山脉尾麓的摩天岭(在花垣县境内)中部,故此地向有“古老坟”之称。

此外,龙姓还有“仡让”、“仡召”、“仡贵”、“仡留”、“仡聋(仡偻)”、“仡买(分为“仡果”和“仡现”)”、“仡早”、“仡查(仡茶)”、“仡甬”、“仡曼”、“仡妈”、“仡千”、“仡难”、“仡良”、“仡计”、“仡花”、“仡信”、“仡堵”等。可见”仡芈“是湘西苗族人口最多的宗支之一。该系家谱记载,大多来自江西吉安地区。

仡贬

“仡贬”,谦称“代贬”,是从“仡芈”宗支里分出的一脉,由于此宗支可以与其他的仡芈宗支通婚,故单独列出。他又分为“代怪”即隆扁、“代希”两个分支,主要采用隆、唐、龙等汉姓,以隆姓为本支系的汉姓代称。因“代芈”人多势众,故其汉姓有“大龙”即汉姓“龙”之称,而“代贬”系人数相对居少,故汉姓称之为“小龙”即汉姓“隆”。今神州有隆姓胞泽十三万众,湖南居第一。而今湘西花垣县,凤凰县,吉首市,保靖县,古丈县苗族合计一万三千七百二十二人(据公安系统第六次人口普查)。

五姓真苗吴龙廖石麻,湘西龙姓“(龙,隆)同宗异流,均为中央王朝赐姓。古时,龙隆都作代芈,后为解决同宗通婚,龙隆方分家。注(龙隆先祖同父异母)。湘西苗族隆氏一族在唐宋时显赫一时,明朝洪武年间明太祖皇帝朱元璋设崇山卫于崇山,原世居于镇溪千户所(今吉首市)和镇竿千户所(今凤凰县)的隆氏,龙氏,吴氏,麻氏,石氏,张氏,罗氏,廖氏,唐氏,梁氏,杨氏十一氏族受命西迁崇山卫(今花垣县老卫城)开疆拓土治理百里红苗,清朝时湘西隆氏因颇有功绩族长可世袭一等云骑尉(正五品)。待继续考证略作补充。另湘西苗族隆姓有别于南阳隆氏。

得姓始祖

楚隆(赵楚隆)、隆疆(都隆奇)、毋将隆、完颜·隆万杭爱。

隆疆:中国隆氏,来源有两支。第一支隆氏,根据《姓氏考略》上的记载,隆,原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属地,当地人以邑为氏,称为隆氏,望族出于南阳。而另一支隆氏出自少数民族,按照《路史》上的记载,在汉朝初年,与中央王朝有关系密切的匈取人之中,也有人以隆为姓的,当时就有一位叫隆疆的人。因此,中国的隆氏家族,由两支主流组成,一支源流于山东,一支源流于匈奴族,经过几千年的繁衍、融合和分化,后世就再也分不出彼此了。望族居于南阳郡,就是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市。隆氏后人尊隆疆为隆姓的始祖。

毋将隆:隆字君房,东海兰陵人。成帝时为大司马从事中郎,迁谏大夫,历冀州牧、颍川太守。哀帝即位,入为京兆尹,迁执金吾。忤旨,左迁沛郡都尉,历南郡太守。王莽秉政,免官徙合浦。

完颜·隆万杭爱:明时女真人,金宗室苗裔,生而勇敢,杀百虎,被虎咬伤而逝,故子孙皆供奉骑虎人“老影”。太祖开国,其裔孙护齐哈、达齐哈兄弟来归,隶镶蓝旗,后以护齐哈之妹嫁太祖,抬入正黄旗。护齐哈任内务府大臣,达齐哈任佐领,为先锋。其家族知名者有:太祖庶妃之父鲁克素,内务府大臣护齐哈,清初大儒阿什坦,礼部侍郎留保,河东河道总督完颜伟,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兼两江总督麟庆,内大臣、出使俄国大臣崇厚。

隆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不过,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三百六十八位。隆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春秋时,鲁国有一个地方名叫隆邑,居住在这里的人以地名为姓,称为隆氏。历史上,北方少数民族匈奴部落有隆姓。目前全国隆姓族人合计13万(第六次人口普查),湖南人口居第一,次则四川重庆再次广西。再次陕西山东河南河北北京新疆内蒙东北等地。

隆氏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不过,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三百六十八位。隆氏族人早期主要活动在山东一带,汉、唐时在河南地区发展,并以南阳郡为郡望。汉朝时期,有匈奴族人汉化为隆氏者,至今大多分布在西北地区。到了清朝乾隆时期,有一支龙氏族人因避祸改姓为隆氏,主要居住在河北、山东交界处。而满族隆氏则多居于东北地区,苗族则世居于湘西的花垣县凤凰县吉首市古丈县保靖县等地。

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战国时期魏国的南阳,一部分属韩国(戊戌,公元前263年,秦国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取南阳,韩本部与上党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秦朝时期南阳郡设于秦昭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后秦国大将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戊戌,公元前263年)进攻韩国克取了南阳,使韩国本土与上党郡被分隔,以宛为治所,置南阳郡。两汉之际,南阳郡辖二十六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后逐渐缩小。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被废黜,隋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置。唐朝初期又被废黜,唐天宝初年(壬午,公元742年)曾改邓州南阳郡为良穰县(今河南邓县)治所。元、明、清诸朝的南阳府治皆在南阳,即汉朝的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

南阳堂:以望立堂。

翕然堂:明朝时,有隆光祖,嘉靖进士,任仪制郎中。因议事时识大体,顾大局,累升工部侍郎。他因和宰相张居正不和,回家隐居。不久后,又被召回,在吏部任职。凡是被张居正罢官的忠臣,他全部起用。皇帝称赞他清直,又升他为尚书。他又推荐了顾宪成、许孚远等22人。时论翕然(当时的舆论都盛赞他)。卒后谥庄简。

一、lóng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上海之松江、天津之武清、河北之辛集、山西之太原、陕西之韩城、湖南之芷江、广东之新会、广西之田林、云南之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汉族、苗族、土家族姓氏。《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俱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云:“春秋鲁地,以邑为氏。望出南阳。”鲁之隆邑在今山东泰安县西南。

2、又据《史记》注云:“匈奴有隆姓。隆彊(强)是也。”

3、苗族之隆姓,或改而为“龙”,分布在今湖南之花垣、保靖、吉首、凤凰、古丈一带。见《中国人的姓名·苗族》。

4、《姓氏词典》则载:“全国隆姓以湖南邵阳一带为最多,系元代隆国相的后裔,自江西吉水迁来。”明代有隆光祖,平湖人,吏部尚书;又有隆俊,永乐举人,邵武人,宣德中官监察御史;又有隆英,利津人;清代有隆于礼,任永春州吏目。

二、

隆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隆姓起源:

1、隆,春秋时鲁地,以邑为氏。

2、汉初匈奴有隆氏。

3、壮族先民以部族旗子颜色为姓,隆为壮语“黄”之音译。

4、苗族姓。

隆姓名人:

隆俊,明时福建邵武人,永乐中举人。

郡望:南阳。

历史名人

隆姓古代名人

隆长庚清初,字大白,国相公嗣下秀房十二派孙,清初诗人。代表作有《题牡丹句》:“富贵名园种,描来别样新。淡浓春不管,肥瘦雨何因。有蕊宁招蝶,无花可赠人。经风终未落,独占四时春。”唐德益赞其像:“道貌古奇列锦屏,两朝泮水散芳馨。兴来草帖倾三峡,醉后吟诗动列星。”

隆英明代,御史。明永乐春秋中戊子科举人,任南宫县令。他勤俭节约,重视农耕,有古循吏风,为官廉介不可夺。他当县官时,京城来了两个武官,举着大令,要强占农田给军队用。隆英理直气壮地说,本县没有空余地,除了我县衙门大堂前这块草皮,其余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农田。结果隆英得胜。

隆光祖明朝,举为进士而在朝中当官,但与掌握朝政大权的张居正合不来。张居正是位有功也有过的人物。后来隆光祖重被起用,当了吏部尚书,又重新任命一大批被张居中排挤的官吏。隆光祖还向朝廷推荐了许多人才,都是能为国为民能效劳立功的人物。

隆俊明朝,永乐年间举人。

隆成明朝,宣德年间举人,官至南宫县知县。

隆琦明朝,官至泰兴县知县。

隆锦明朝,官至山东诸城县知县。

隆姓近代名人

隆观易册名经,号无誉,一字中龙,别号罘罳山人,湖南宁乡沙坪人,国相公嗣下秀房十八派孙。著有《罘罳草堂诗集》、《西征续觚》、《西征续集》、《宁夏消食录》等传世。王闿运、陈三立各有隆观易传。陈三立曾赞之曰:业业隆生,狂狷之间。固穷无恶,猎艺斯专。观俗秦坂,咏志湘川。风犹孔硕,留规后贤。《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收录。

隆子雍近代,湘西三十三位风云人物之一,人称革屯三杰入云龙隆子雍,苗族湘军少将军(老统领陈渠珍系湘西王)。隆子雍是湘西革命领袖,革命义士,湘西革屯运动发起人,湘西革屯军领导人,湘鄂川黔革屯自卫军总司令,湘鄂川黔四省边区革屯抗日救国军总司令兼第一路军副总指挥,在**系列任过黔军独立三十四旅少校参议黔军三十四师中校参谋,湖南陆军新编保安第一团上校团副,永绥县保靖县民众抗日自卫团上校团长。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六军暂五师二旅十一营营副营长,暂六师二旅十二营营长,暂六师二旅独立团团长,暂五师独立团团长,国民革命军七十三军暂五师第一旅副旅长代旅长,国民革命军七十九军暂六师独立团少将旅长,第九战区直属机动作战新编独立第一旅少将旅长,抗战三年军功彪炳,由上校团长拟议提名晋升少将旅长(军籍十载从1932黔军少校参议年到1942年少将旅长)。却隆子雍是湘西少有的最早的一批中国共产党党员之一早在1926年在长沙衡湘中学高二部读书时隆子雍便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任长沙学生自治会主席,1927年正月提前转为共产党员。隆子雍是长沙农运工运的积极分子,1927年长沙发生马日事变隆子雍受命回籍湘西组织苗民起义。起义不遂被湘西王陈渠珍抓捕,镇压在凤凰一年半,1936年同革屯三杰吴恒良,梁明元领导湘鄂川黔四省边区的苗族发动革屯起义,领导席卷湘鄂川黔四省边区二十余县的革屯运动,各县响应者多达十多万,隆子雍一统湘西各路革屯军建立湘鄂川黔四省边区革屯抗日救国军,将八万兵马裁减为三万(减少开支精简机构)。同湘省主席何健,湘西军阀陈渠珍斗智斗勇,革屯运动历时三年湘西军阀陈渠珍最早退出舞台离开湘西到长沙挂任中将参议,省府委员。继着刘建文,陶柳,陶广刘建绪前后离开湘西,到1938年何健被迫下野,离开湖南。由张治中继任湖南主席,张治中同隆子雍签订合同协议同意废屯升科,隆子雍吴恒良亦答应接受改编东下抗日。1939年至1942年隆子雍先后参加过两次长沙会战一次浙赣会战生平战役386场,战功彪炳,先后获得陆军奖章三星,四星,五星,六星,九星宝星奖章各一座并同时获得执照证明,1940年获得陆海空甲等奖章一座,1941年因捍御外侮镇慑内乱有功特予三等宝鼎勋章一枚,一九四二第二次长沙会战结束隆子雍病逝于湘潭美国惠景医院,时年三十七岁,第九战区长官司令部追授忠勇勋章忠勤勋章各一枚。东下抗日四载军功彪炳由少校营长晋升少将旅长。(军籍十年1932年-1942年)。隆子雍中央军学第二分校毕业第四期毕业。一九四二年,因积劳成疾,病逝于美国惠景医院。

隆世储革命元老隆世储(清光绪二年六月初五生)。少时家贫,做小贩为生,后与同乡洪兆麟赴岭南,应募为惠州协亲兵。隶副将方绥德,不久,方被岑春煊劾免,隆、洪等已擢为哨官,转辗入六路提督秦炳直部下,仍驻防广东。1903年,入江南武备学堂第一期,毕业后任广东右路肇庆巡防营管带、肇庆巡防四营兼罗定二营统带(统领)。1911年11月9日,在同盟会肇庆支部策动下,与李耀汉率肇庆巡防营起义,任肇罗军政分府都督。1911年12月,后任广东北伐军步队第二协协统,南北和议后任广东惠州绥靖处督办。1912年12月29日补授陆军少将。1913年8月8日加陆军中将衔。1914年6月6日晋授陆军中将,1914年12月24日任广东钦廉镇守使,后兼惠州清乡督办,驻兵北海。1915年12月23日袁世凯称帝策封三等男爵,l9l6年3月28日,他同钦廉道尹朱为潮、统领冯相荣一起宣布反袁护国,辞去镇守使职,改就安边都护使。1916年5月8日,云南、贵州、广西、广东四省在广东肇庆共组军务院。隆世储兼任两广都司令部直辖第七师师长、北伐总司令转都护使。1916年10月7日,任南韶廉镇守使,同月21日颁给二等文虎章。1917年6月7日晋给三等嘉禾章。1917年8月,任高雷镇守使,11月21日特授勋三位。民国初年茂西匪首张玉初聚众数百人,流窜茂、信、化边界地区数年,抢劫焚杀,隆世储驻兵高州,率兵剿匪无数。积年巨匪,一朝荡平。乡民感恩在茂名观山为他立有隆公祠。1918年1月,龙济光从琼崖出兵进攻高雷,企图与北洋军阀段祺瑞遥相呼应,颠覆孙中山在广州的护法政府。1月18日进攻化县县城。隆世储率军抗击,兵败抢渡鉴江浮桥时,因桥断而溺水而亡。年四十二岁。

郡望

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战国时期魏国的南阳,一部分属韩国(戊戌,公元前263年,秦国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取南阳,韩本部与上党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秦朝时期南阳郡设于秦昭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后秦国大将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戊戌,公元前263年)进攻韩国克取了南阳,使韩国本土与上党郡被分隔,以宛为治所,置南阳郡。两汉之际,南阳郡辖二十六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后逐渐缩小。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被废黜,隋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置。唐朝初期又被废黜,唐天宝初年(壬午,公元742年)曾改邓州南阳郡为良穰县(今河南邓县)治所。元、明、清诸朝的南阳府治皆在南阳,即汉朝的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

南阳堂:以望立堂。

翕然堂:明朝时,有隆光祖,嘉靖进士,任仪制郎中。因议事时识大体,顾大局,累升工部侍郎。他因和宰相张居正不和,回家隐居。不久后,又被召回,在吏部任职。凡是被张居正罢官的忠臣,他全部起用。皇帝称赞他清直,又升他为尚书。他又推荐了顾宪成、许孚远等22人。时论翕然(当时的舆论都盛赞他)。卒后谥庄简。

一、lóng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上海之松江、天津之武清、河北之辛集、山西之太原、陕西之韩城、湖南之芷江、广东之新会、广西之田林、云南之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汉族、苗族、土家族姓氏。《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俱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云:“春秋鲁地,以邑为氏。望出南阳。”鲁之隆邑在今山东泰安县西南。

2、又据《史记》注云:“匈奴有隆姓。隆彊(强)是也。”

3、苗族之隆姓,或改而为“龙”,分布在今湖南之花垣、保靖、吉首、凤凰、古丈一带。见《中国人的姓名·苗族》。

4、《姓氏词典》则载:“全国隆姓以湖南邵阳一带为最多,系元代隆国相的后裔,自江西吉水迁来。”明代有隆光祖,平湖人,吏部尚书;又有隆俊,永乐举人,邵武人,宣德中官监察御史;又有隆英,利津人;清代有隆于礼,任永春州吏目。

二、

隆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隆姓起源:

1、隆,春秋时鲁地,以邑为氏。

2、汉初匈奴有隆氏。

3、壮族先民以部族旗子颜色为姓,隆为壮语“黄”之音译。

4、苗族姓。

隆姓名人:

隆俊,明时福建邵武人,永乐中举人。

郡望:南阳。

姓氏源流

一、lóng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上海之松江、天津之武清、河北之辛集、山西之太原、陕西之韩城、湖南之芷江、广东之新会、广西之田林、云南之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汉族、苗族、土家族姓氏。《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俱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云:“春秋鲁地,以邑为氏。望出南阳。”鲁之隆邑在今山东泰安县西南。

2、又据《史记》注云:“匈奴有隆姓。隆彊(强)是也。”

3、苗族之隆姓,或改而为“龙”,分布在今湖南之花垣、保靖、吉首、凤凰、古丈一带。见《中国人的姓名·苗族》。

4、《姓氏词典》则载:“全国隆姓以湖南邵阳一带为最多,系元代隆国相的后裔,自江西吉水迁来。”明代有隆光祖,平湖人,吏部尚书;又有隆俊,永乐举人,邵武人,宣德中官监察御史;又有隆英,利津人;清代有隆于礼,任永春州吏目。

二、

隆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隆姓起源:

1、隆,春秋时鲁地,以邑为氏。

2、汉初匈奴有隆氏。

3、壮族先民以部族旗子颜色为姓,隆为壮语“黄”之音译。

4、苗族姓。

隆姓名人:

隆俊,明时福建邵武人,永乐中举人。

郡望:南阳。

堂号

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战国时期魏国的南阳,一部分属韩国(戊戌,公元前263年,秦国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取南阳,韩本部与上党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秦朝时期南阳郡设于秦昭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后秦国大将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戊戌,公元前263年)进攻韩国克取了南阳,使韩国本土与上党郡被分隔,以宛为治所,置南阳郡。两汉之际,南阳郡辖二十六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后逐渐缩小。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被废黜,隋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置。唐朝初期又被废黜,唐天宝初年(壬午,公元742年)曾改邓州南阳郡为良穰县(今河南邓县)治所。元、明、清诸朝的南阳府治皆在南阳,即汉朝的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

南阳堂:以望立堂。

翕然堂:明朝时,有隆光祖,嘉靖进士,任仪制郎中。因议事时识大体,顾大局,累升工部侍郎。他因和宰相张居正不和,回家隐居。不久后,又被召回,在吏部任职。凡是被张居正罢官的忠臣,他全部起用。皇帝称赞他清直,又升他为尚书。他又推荐了顾宪成、许孚远等22人。时论翕然(当时的舆论都盛赞他)。卒后谥庄简。

一、lóng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上海之松江、天津之武清、河北之辛集、山西之太原、陕西之韩城、湖南之芷江、广东之新会、广西之田林、云南之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汉族、苗族、土家族姓氏。《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俱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云:“春秋鲁地,以邑为氏。望出南阳。”鲁之隆邑在今山东泰安县西南。

2、又据《史记》注云:“匈奴有隆姓。隆彊(强)是也。”

3、苗族之隆姓,或改而为“龙”,分布在今湖南之花垣、保靖、吉首、凤凰、古丈一带。见《中国人的姓名·苗族》。

4、《姓氏词典》则载:“全国隆姓以湖南邵阳一带为最多,系元代隆国相的后裔,自江西吉水迁来。”明代有隆光祖,平湖人,吏部尚书;又有隆俊,永乐举人,邵武人,宣德中官监察御史;又有隆英,利津人;清代有隆于礼,任永春州吏目。

二、

隆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隆姓起源:

1、隆,春秋时鲁地,以邑为氏。

2、汉初匈奴有隆氏。

3、壮族先民以部族旗子颜色为姓,隆为壮语“黄”之音译。

4、苗族姓。

隆姓名人:

隆俊,明时福建邵武人,永乐中举人。

郡望:南阳。

展开全部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