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éi ]

读音:méi

拼音:mei

简繁:枚

五笔:STY

五行:木

部外:暂无

五笔:STY

笔画:8画

吉凶:吉

仓颉:DOK

结构:左右

郑码:FMO

四角:48940

区位:3522

统一码:679A

异体字:

英汉互译:stalk of shrub,trunk of tree

笔顺:横、竖、撇、点、撇、横、撇、捺

笔顺演示

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1261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1982年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

起源

枚(Méi)姓源流单纯,源出有一: 出自周代有衔枚氏官职,其后以官名为氏。周代时,设有掌管各种禁令的官:有雍氏(掌沟渎之禁)、萍氏(掌水禁)、司寤氏(掌宵禁)、司烜氏(掌火禁)、野庐氏(掌路禁)、脩闾氏(掌国中路禁)、衔枚氏(禁喧哗)等共七职。由于禁令近于刑法,故属之司寇。据《周礼·秋官·衔枚氏》载“谓衔枚氏掌司嚣,释曰:以衔枚不得语,是止嚣之官。”衔枚氏之后,以祖上官名为荣,遂以官名中的枚字为姓,称为枚氏。

枚姓望居淮南郡(汉曾置淮南国,治六安,今安徽省六安北,后迁寿春,今寿县。魏亦曾置淮南国,后为淮南郡,辖境均在今安徽淮河以南地区。隋亦以寿州为淮南郡,唐为寿州寿春郡。唐有淮南道,治扬州,自今湖北应山、安陆、应城以东,淮以南、江以北,均在境内。中叶以后,置淮南节度使,亦治扬州。宋有淮南路,治扬州。后分为东西二路。西界在今湖北黄陂、河南光山一带。东西二路分界约在今安徽省凤阳、和县一带)。

淮南郡:①汉曾置淮南国,治六安(今安徽省六安北),后迁寿春(今寿县)。魏亦曾置淮南国,后为淮南郡,辖境均在今安徽省淮河以南地区。隋亦以寿州为淮南郡(唐为寿州寿春郡)。②唐有淮南道,治扬州,自今湖北省应山、安陆、应城以东,淮以南、江以北,均在境内。中叶以后,置淮南节度使,亦治扬州。

一、méi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山西之临汾,湖北之武汉、监利,湖南之益阳等地均有分布。汉族、苗族、土家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载;《姓氏考略》载其源:

1、其注据《路史》云:“商后有枚氏。”则此当系出子姓。

2、其注引《史记·索隐》云:“盖以《周官》衔枚氏而得姓。”衔枚氏,《周礼·秋官》之属,职掌禁止军中喧哗。望出淮阴。六国时有贤人枚被;汉代有弘农太守枚乘;明代有枚伦,刑部主事;又有枚应发,吴县人,事母至孝。

二、

枚姓分布:湖北武汉、黄梅、北京、浙江萧山、江西丰城、进贤、湖南临湘、汉寿、甘肃等地均有此姓。

枚姓起源:

1、商后有枚氏,见《路史》。

2、衔枚为官名(《周礼》秋官之属,掌禁喧嚣),以官为氏,见《史记索隐》。

枚姓名人:

枚被,周时贤人。枚伦,明正统间刑部主事,后升湖广参议。

郡望:淮阴、淮南。

历史名人

枚姓古代名人

枚乘汉初(公元前?-公元前140),文学家。字叔,淮阴人。从小对文学就有着浓厚的兴趣。其中,《汉书·艺文志》著录枚乘赋九篇,其国的《七发》是他的代表作。后来他写辞赋出了名,就离乡远游寻求生活的出路。不久,他来到了物阜丰的广陵,在吴王刘濞言中当了一名郎中(文学侍从)。枚乘不仅善于文辞,而且富有胆识。当他得知吴王刘濞酝酿反叛汉朝廷时,便及时上书劝阻,但刘濞不予理睬,他就毅然离吴投梁,被梁孝王刘武奉为上宾。为了维护统一,制止分裂,枚乘再一次上书谏阻吴王,但吴王一意孤行,仍然不予理睬。公元前154年,刘濞联合其他六个王国起兵反叛中央朝廷,结果仅仅三个月时间,就被汉景帝平定了下去。由于枚乘屡次上书,所以他善谏的声名大著。汉景帝任命他为弘农都尉,但他不乐意担任地方官吏,觉得还是作赋论文自在,于是称病辞官,复回梁国。梁孝王刘武的宾客都善作赋,但以枚乘为最高。刘武死后,宾客尽散,枚乘回淮安老家居住。汉武帝刘彻做太子时就已仰慕枚乘的名声,待到即位以后,特地用“安车蒲轮”征召他到京城长安去,此时枚乘已年迈体衰,结果病死在途中。

枚皋(公元前153-公元前?),字少孺,枚乘庶子,也是有名的汉赋作家。当年枚乘从梁国重故里时,皋的母亲不肯相随,于上枚乘留钱给皋,让他陪伴母亲。枚皋深受父亲熏陶,自幼爱好文学,并且善于辞赋。十七岁那年,他上书梁共王,梁共王非常赏识他的才学,便召他为郎。三年后,枚皋因遭受谗言获罪,家室被没收,他只身逃到京都长安,幸逢大赦,他就上书北阙。当初枚乘病死后,汉武帝曾下诏寻找他的后代,枚皋自陈是枚乘的儿子,汉武帝喜出望外,便立即召见,并命他当殿作赋。枚皋才思敏捷,下笔立就,从此深得汉武帝的宠爱,不久便拜他为郎,后来还派他出使匈奴。此时的枚皋可说是平步青云,但是他并不迷恋权势,苟合时尚;相反,史载他“不通经术”,这在当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势下,就更加显得可贵了!枚皋不同于当时一般文人之处还表现在他谈叶滑稽,不拘礼节,经常在汉武帝面前调笑取乐,但是只要有机会,他便直言切谏。当汉武帝滥用人力物力,修建奢华的上林苑时,他就曾和东方起上书反对。《汉书.艺文志》说枚皋有赋一百二十篇,确实是汉赋的一个多产作家,不过其成就比起枚乘来,自然逊色多了。今淮安河下有枚亭、枚公河、枚里街,皆为纪念枚氏父子。

郡望

淮南郡:①汉曾置淮南国,治六安(今安徽省六安北),后迁寿春(今寿县)。魏亦曾置淮南国,后为淮南郡,辖境均在今安徽省淮河以南地区。隋亦以寿州为淮南郡(唐为寿州寿春郡)。②唐有淮南道,治扬州,自今湖北省应山、安陆、应城以东,淮以南、江以北,均在境内。中叶以后,置淮南节度使,亦治扬州。

一、méi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山西之临汾,湖北之武汉、监利,湖南之益阳等地均有分布。汉族、苗族、土家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载;《姓氏考略》载其源:

1、其注据《路史》云:“商后有枚氏。”则此当系出子姓。

2、其注引《史记·索隐》云:“盖以《周官》衔枚氏而得姓。”衔枚氏,《周礼·秋官》之属,职掌禁止军中喧哗。望出淮阴。六国时有贤人枚被;汉代有弘农太守枚乘;明代有枚伦,刑部主事;又有枚应发,吴县人,事母至孝。

二、

枚姓分布:湖北武汉、黄梅、北京、浙江萧山、江西丰城、进贤、湖南临湘、汉寿、甘肃等地均有此姓。

枚姓起源:

1、商后有枚氏,见《路史》。

2、衔枚为官名(《周礼》秋官之属,掌禁喧嚣),以官为氏,见《史记索隐》。

枚姓名人:

枚被,周时贤人。枚伦,明正统间刑部主事,后升湖广参议。

郡望:淮阴、淮南。

姓氏源流

一、méi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山西之临汾,湖北之武汉、监利,湖南之益阳等地均有分布。汉族、苗族、土家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载;《姓氏考略》载其源:

1、其注据《路史》云:“商后有枚氏。”则此当系出子姓。

2、其注引《史记·索隐》云:“盖以《周官》衔枚氏而得姓。”衔枚氏,《周礼·秋官》之属,职掌禁止军中喧哗。望出淮阴。六国时有贤人枚被;汉代有弘农太守枚乘;明代有枚伦,刑部主事;又有枚应发,吴县人,事母至孝。

二、

枚姓分布:湖北武汉、黄梅、北京、浙江萧山、江西丰城、进贤、湖南临湘、汉寿、甘肃等地均有此姓。

枚姓起源:

1、商后有枚氏,见《路史》。

2、衔枚为官名(《周礼》秋官之属,掌禁喧嚣),以官为氏,见《史记索隐》。

枚姓名人:

枚被,周时贤人。枚伦,明正统间刑部主事,后升湖广参议。

郡望:淮阴、淮南。

堂号

淮南郡:①汉曾置淮南国,治六安(今安徽省六安北),后迁寿春(今寿县)。魏亦曾置淮南国,后为淮南郡,辖境均在今安徽省淮河以南地区。隋亦以寿州为淮南郡(唐为寿州寿春郡)。②唐有淮南道,治扬州,自今湖北省应山、安陆、应城以东,淮以南、江以北,均在境内。中叶以后,置淮南节度使,亦治扬州。

一、méi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山西之临汾,湖北之武汉、监利,湖南之益阳等地均有分布。汉族、苗族、土家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载;《姓氏考略》载其源:

1、其注据《路史》云:“商后有枚氏。”则此当系出子姓。

2、其注引《史记·索隐》云:“盖以《周官》衔枚氏而得姓。”衔枚氏,《周礼·秋官》之属,职掌禁止军中喧哗。望出淮阴。六国时有贤人枚被;汉代有弘农太守枚乘;明代有枚伦,刑部主事;又有枚应发,吴县人,事母至孝。

二、

枚姓分布:湖北武汉、黄梅、北京、浙江萧山、江西丰城、进贤、湖南临湘、汉寿、甘肃等地均有此姓。

枚姓起源:

1、商后有枚氏,见《路史》。

2、衔枚为官名(《周礼》秋官之属,掌禁喧嚣),以官为氏,见《史记索隐》。

枚姓名人:

枚被,周时贤人。枚伦,明正统间刑部主事,后升湖广参议。

郡望:淮阴、淮南。

展开全部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