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ǐ ]

读音:xǐ

拼音:xi

简繁:喜

五笔:FKUK

五行:水

部外:暂无

五笔:FKUK

笔画:12画

吉凶:吉

仓颉:GRTR

结构:上下

郑码:BJUJ

四角:40601

区位:4718

统一码:559C

异体字:憘,憙,歖,嬉

英汉互译:like,love,enjoy,joyful thing

笔顺:横、竖、横、竖、横折、横、点、撇、横、竖、横折、横

笔顺演示

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762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1982年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

起源

喜姓起源一

源出远古夏代的有施氏,此支后裔为汉族。《国语 晋语》说:夏桀伐喜姓之国有施氏。“桀伐有施,有施人以妹喜女焉”,韦昭云“有施氏女,姓喜”。可见夏朝就有姓喜的。

有施氏,《辞海》释:“亦称有喜氏”,为古老的华夏部族;《尔雅》注:“九夷在东”,故有施氏为华夏东夷各部族之一。国被夏灭亡后,该国的后人就是施姓和喜姓。

据史料看,帝禹晚年选择的接班人是东夷领袖伯益,然帝禹之子启杀掉伯益,废禅让制而始家天下,此后东夷部族屡屡兴兵以图亡夏。至夏末,有施氏部族变得十分强大,夏桀恐其成为亡夏之师,于33岁那年,统兵讨伐蒙山国有施氏。有施氏兵败,为保全国体及部族,将爱女妹喜献出以求和。《辞海》妹喜条载:“有施氏为桀所败,进妹喜于桀”。妹喜跟随桀17年,很受宠爱,可见是位绝色美女。

夏商周时期,东夷是指生活于今山东,淮河地区,活动在今泰山周围的众多部落、方国。东夷文明作为华夏文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有人认为岳石文化(距今约3900年),是东夷文明。

也有人认为后来的喜姓是源于鲜卑族,公元493年,北魏迁都洛阳。拓跋宏命令全族改汉姓,他自己带头改汉姓为“元”。于是很多当今人数非常稀少姓氏由此诞生,“喜” 姓为其中之一.

由于历史的不断演变,很多姓氏已经在中国消失,喜姓是保留下来为数不多的稀少姓氏之一,全国姓喜的人极其稀少,据考证,明末清初,喜姓分支从山西洪洞县迁移至河南。河南有一村庄名为喜庄,全村喜姓人员不足300人。是迄今为止知道最多喜姓的集中点。

喜姓起源二

古代有一支史姓改姓为喜氏。此支喜姓也是汉族。

清·沈涛《交翠轩笔记》卷四:“扬州有喜姓,俗言先本姓史,嫌与死同音,乃改为喜。”

喜姓起源三

除汉族外,少数民族中也有以此为姓的,多取外文译音的首字,如满族的喜氏,为喜塔腊氏简化得来,起源很晚,与汉族喜姓起源不同。

一、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辽宁之清原、甘肃之徽县、山西之太原、湖北之老河口、福建之清流、广东之吴川、云南之马关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续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云:“《国语》:‘桀伐有施氏。有施氏以妹喜女焉。’韦昭(注):‘有施,喜姓国’。”则此当以国为氏。

2、其注引《路史》云:“燕后有喜氏。”燕末代君即燕王喜,国灭后为秦所虏,其后或有以其名为氏者。此当以名为氏,系出姬姓。

3、又,《中文大字典》注引《正字通》云:“喜,北狄姓。”汉代有喜為;元顺帝时有喜同;明代有喜宁。

二、

喜姓分布:江西广丰、兴国、河南临颖、上海嘉定、安徽淮南、江苏武进、台湾、辽宁、北京、四川泸定等地均有此姓。

喜姓起源:

1、夏时有施国,喜姓。

2、燕后有喜氏,见《路史》。战国时燕王喜之后有喜氏。

喜姓名人:

喜信,明成化中都督。

郡望:太原。

历史名人

郡望

姓氏源流

一、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辽宁之清原、甘肃之徽县、山西之太原、湖北之老河口、福建之清流、广东之吴川、云南之马关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续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云:“《国语》:‘桀伐有施氏。有施氏以妹喜女焉。’韦昭(注):‘有施,喜姓国’。”则此当以国为氏。

2、其注引《路史》云:“燕后有喜氏。”燕末代君即燕王喜,国灭后为秦所虏,其后或有以其名为氏者。此当以名为氏,系出姬姓。

3、又,《中文大字典》注引《正字通》云:“喜,北狄姓。”汉代有喜為;元顺帝时有喜同;明代有喜宁。

二、

喜姓分布:江西广丰、兴国、河南临颖、上海嘉定、安徽淮南、江苏武进、台湾、辽宁、北京、四川泸定等地均有此姓。

喜姓起源:

1、夏时有施国,喜姓。

2、燕后有喜氏,见《路史》。战国时燕王喜之后有喜氏。

喜姓名人:

喜信,明成化中都督。

郡望:太原。

堂号

展开全部收起